“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走進港澳
本報記者 馮學知 富子梅
2025年09月20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9月15日至19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2025年“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走進香港和澳門,多位科學、歷史文化領域頂尖專家走進兩地多所學校,以“少年有志:敢問蒼穹摘星辰”為主題,與香港和澳門青少年面對面交流,講述科學探索和歷史文化研究新成果。
走進香港:“我為我們的祖國而自豪”
“這是我們國家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基地,青海塔拉灘光伏基地,面積約600平方公裡,相當於香港陸地面積的一半。”16日,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演講廳,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材料學家楊德仁圍繞太陽能和光伏發電的演講,引得在場香港學生陣陣驚呼。
當日,作為“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走進香港的主場活動,楊德仁等6位專家先后發表演講。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座無虛席。
“‘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什麼時候有的?我們先來看這張圖片……”殷墟考古隊原隊長唐際根以“文物裡的月亮傳說”為題,解讀中國先民記載在甲骨文、青銅器和戰國竹簡裡的關於月亮的故事,在場學生無不沉浸其中。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10所信息化總師、航天科普專家雷佔許帶領香港青少年由太空認識真空,分享了真空計量對宇宙探索的重要意義。在互動環節,他問大家:“如果我們到地外星球,一定要帶的一樣東西是什麼?”“太空服”“土壤和種子”……在聽完學生們的答案后,雷佔許拿出一面小型五星紅旗。
“我想告訴大家的答案是:五星紅旗!我手裡的這一面,是跟隨嫦娥四號降落到月球背面的首面國旗!我為我們的祖國而自豪!”雷佔許話音未落,現場掌聲雷動。
活動后,多名在場的中學生說,專家們的演講不僅讓自己學到了新知識,也對國家科技發展成就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他們為祖國的科學家們感到驕傲。
在香港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海洋學家焦念志以“實施海洋負排放 創建新質生產力”為題,分享對海洋保護與碳中和的研究成果,吸引眾多師生參加。
“我們的研究課題關注微生物在海洋碳循環驅動中的貢獻,這次活動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所做課題的重要性,給了我繼續深入探究的動力。”參與分享會的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系一名同學說。
在香港培僑中學,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帶來一場啟迪心靈的航空航天專題講座。他以深入淺出的分享為在場師生帶來前沿航天科普,展示中國航天輝煌成就,讓師生們直觀感受國家科技實力。
走進澳門:“一次航天啟蒙之旅”
9月18日,澳門理工大學禮堂座無虛席。在“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走進澳門主場活動中,吳偉仁、楊德仁等多位科學文化方面杰出人士與澳門青少年學生面對面交流,講述我國科技創新和歷史文化研究新成果。同學們踴躍互動、積極提問,展現出濃厚的科學興趣、積極的參與熱情。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沈蓓莉表示,希望此次活動進一步激發澳門青少年對科學和歷史文化的熱愛與興趣,助力他們把握時代脈搏,厚植家國情懷,當好“一國兩制”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澳門理工大學的同學們認真聆聽“大師課”,表示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能夠近距離得到我國優秀科學家的現場指導,強烈感受到他們矢志不渝追求夢想的科學精神,自己備受鼓舞和激勵。
“今天的大師講堂是一次航天啟蒙之旅,是知識的傳授,是夢想的啟航。”澳門理工大學校長嚴肇基對同學們說,“在國家航天事業蓬勃發展的偉大時代,你們是見証者,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希望你們在講堂上聆聽專家的智慧分享,感受航天事業的魅力,以好學、求知和夢想,照亮未來之路。”
當天,幾位專家還分別走進澳門科技大學、濠江英才學校、教業中學、中葡職業中學、鏡平學校、培正中學、東南學校中學部等7所大中學校,與澳門青少年互動交流。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0日 0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