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對話“同上一堂思政大課”主講教師

上好有溫度有厚度的思政課

2025年09月20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以上圖片為人民網、受訪者提供

  近日,一堂以“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做光榮自豪中國人”為主題的思政大課,面向全國大中小學生開講。

  本次“同上一堂思政大課”由教育部會同中央網信辦、人民日報社、國家文物局聯合主辦,人民網承辦,分為小學課程“眾志成城”、初中課程“中流砥柱”、高中(中職)課程“精神豐碑”、大學課程“大國擔當”四個部分,9月15日至18日在人民網依次推出,全國20余萬所大中小學超1.5億師生收看,社會公眾通過各類媒體收看超4000萬次。本版推出特別報道,走近本次思政大課的4名主講教師,傾聽他們如何上好有溫度、有厚度的思政課,引導學生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編  者

  

  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高科實驗小學教師周孫鑫——

  “平衡好歷史厚重感與兒童接受度”

  本報記者  丁雅誦

  課堂對話

  周孫鑫:在開往刑場的火車上,趙一曼給兒子寫下絕筆信。信中說“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同學們,這個“實行”究竟是什麼呢?

  學生:就是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兒子什麼是真正的愛國。

  問:如何將宏大的抗戰歷史轉化為小學生能理解的教學內容?

  答: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形象思維為主、情感體驗為先,我們的教學通過“具象素材—故事載體—認知階梯”路徑轉化抗戰精神。在素材上選取“1歲嬰兒廢墟哭泣”“趙一曼遺書”等兼具真實性與沖擊力的內容,將“山河破碎”“英雄精神”等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生命故事。活動設計注重沉浸式體驗,如用空襲音效、地道模型模擬歷史場景,讓學生以“小民兵”身份參與互動,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問:在備課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挑戰?

  答: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把大道理講小、小細節講透、老故事講新。磨課團隊參與跨學段集體備課,多次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研學。我們從官方平台篩選歷史影像、文獻等權威資源,確保史實准確﹔運用AI(人工智能)復原先輩形象、開發地道戰互動系統等,增強吸引力﹔反復調整問題鏈梯度,避免提問抽象,努力平衡好歷史厚重感與兒童接受度。

  問:這節課對今后的思政課教學有什麼啟發?

  答:堅守兒童為本,對宏大主題進行精准化分眾式解析,通過多感官體驗激活情感共鳴﹔強化資源賦能,既要嚴守權威來源,也要進行兒童化加工﹔構建時空聯結,通過身邊案例、今昔對比、實踐任務等,讓歷史精神轉化為日常行動。隻有兼顧真實與共情、融合體驗與探究、貫穿歷史與現實,才能讓學生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思政課教師梁寅子——

  “用心講道理,用情講故事”

  本報記者  吳  月

  課堂對話

  梁寅子:今天,我們特別請到楊靖宇將軍之孫馬繼志先生,為我們講一講他的英雄爺爺。

  馬繼志:(解開紅布,露出珍藏已久的樺樹皮)我們家有個傳家寶,是從我爺爺犧牲的地方帶回來的一塊樹皮。他就是靠這些東西果腹,靠共產黨人的意志支撐。我爺爺犧牲前,曾對勸他投降的人說:“如果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問:作為初中思政課教師,怎樣根據這個階段學生的特點上好思政課?

  答:初中生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關注社會現象和熱點問題,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認知深度比較有限,價值判斷比較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基於此,初中階段的教學要做到體驗與感悟、思辨與引導相結合,用學生熟悉的講述方式引出理論思考,又注重辯証分析,為高中、大學的深度分析打好思維基礎,做好認知鋪墊。

  問:如何運用社會資源上好思政課?

  答:社會是一個豐富的教育資源寶庫,把博物館、紀念館等資源引入課堂,有助於更好地了解歷史、觸摸現實、感受發展,讓思政課更有感染力、說服力。講授“凝聚價值追求”相關內容時,我們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重溫西遷精神﹔講授“走進社會生活”相關內容時,我們走進社區擔任志願者。老師們可以多挖掘身邊的思政課資源,從近處找資源、從小處思設計、從實處做引導,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結合起來。

  問:您在課上講了很多故事,如東北抗聯的故事。怎樣看待故事與道理的關系?

  答: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故事是載體,道理是目的。將道理融入故事,能增加思政課的人文溫度與認知厚度,提升思想高度,讓抽象、深刻的道理更生動鮮活,講進學生內心。未來,我會繼續努力用心講道理,用情講故事,上好有溫度的思政課。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思政課教師於洺——

  “拓展思政教育的時空場域”

  本報記者  閆伊喬

  課堂對話

  於洺:這兩封書信,一封是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給母親寫的家書,另一封是母親得知左權壯烈殉國后請人代筆寫下的悼文。同學們聽了有怎樣的感受?

  學生:左權以身許國,左權的母親把兒子“上交國家”,兩封書信讓我看到了傳承不息的愛國精神。

  問: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教學落腳點是什麼?

  答:把大道理轉化為小故事、用身邊人講述身邊事,才能引導學生在深入思考與互動討論中領會道理,從而引發共鳴。

  比如,在“精神豐碑”這節課上,我們將偉大抗戰精神與同學們的學習生活連接起來,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召喚同學們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鼓舞同學們保持昂揚的奮斗精神﹔“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激勵同學們在成長道路上勇毅前行。

  問:如何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

  答:讓思政教育更有“沉浸感”。我們鼓勵同學們參加革命歷史短劇展演、參觀地道戰遺址等,讓學習內容更加“入情”“入心”。

  讓思政教育更具實踐性。我們經常帶領同學們到鄉村小學、縣域中學開展支教共學活動,通過拓展思政教育的時空場域,引導學生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

  問:請結合您的工作實際,談一談如何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

  答:清華大學、清華附中、清華附小的思政課老師每個月會進行跨學段集體備課、同主題課例展示,更好地對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目標進行一體化設計。我們還經常開展大中小學生共同參與的思政活動,如烈士紀念日祭掃活動、“同播石榴籽,共筑中國夢”青少年“手拉手”交流活動等,形成一體化建設合力。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歐陽奇——

  “講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

  本報記者  吳  丹

  課堂對話

  歐陽奇:同學們,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家都觀看了閱兵儀式,哪位同學願意分享一下感受?

  學生:看到我們的人民子弟兵整齊的隊列、雄壯的英姿,確實是威武之師、勝利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特別是那些大國重器,殲—35劃破長空,“東風快遞”使命必達,我特別為祖國感到驕傲!

  問:大學學段課程選擇“大國擔當”作為主題,最想傳遞的價值理念是什麼?

  答:以“大國擔當”作為課程主題,是為了引領當代大學生在重溫歷史中更好開創未來:在認知大國歷史貢獻中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增進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理解人類命運與共中促進美好世界建設,增進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錨定青年使命中弘揚永久奮斗傳統,增進創造力和創新力。

  問:如何實現課程設計的初衷?

  答:集體備課組在課程中貫穿了一些巧思:以“問”啟思、以“史”釋惑、以“人”聚力。開篇即多個設問,引領同學們深入思考中國大國地位的提升、中國共產黨領導作用的發揮等課程核心內容。同時結合史料,有力闡釋中國抗戰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等重要問題,有針對性地批判偏頗之見。這些設計,聯結歷史與現實、凸顯集體與個體、兼具建設性與批判性,闡明了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的實踐路徑。

  問:上好大學裡的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哪些素質與職責?

  答:講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對思政課教師來說,信仰堅定是前提,學識淵博是關鍵,功底深厚是基礎。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思政課教師隻有堅持終身學習,才能落實“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的教育箴言。講深講活講透思政課是一項系統工程,掌握創新思維、探究精神、講授技能、語言藝術、共情能力等多項基本功,才能打好組合拳,更好肩負起思政課教師立德樹人的光榮職責。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0日 07 版)

(責編:任佳暉、宋美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