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9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江西贛州市章貢區,高樓、河流、公園相映成景,構成一幅宜居宜業的美麗畫卷。 |
![]() |
上海長寧區周家橋街道,居民將家中可回收物分類收集,投遞到智能回收箱。 |
![]() |
貴州貴陽市白雲區泉湖公園液冷超充站,市民正在給新能源汽車充電。 |
![]() |
山東滕州市荊河公園,小朋友歡快玩耍。 |
![]() |
海南三亞市,碧海藍天,河清樹綠。 |
河北武安推動鋼鐵產業綠色轉型
藍天白雲鋪展嶄新畫卷
本報記者 史自強
河北武安市,冀南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新廠區內花草繁茂,花園式工廠景色秀美。100多條皮帶通廊如絲帶般貫穿全廠。
“過去燒結工序皮帶通廊天天漏灰,拿掃帚從早掃到晚,一天下來全身黑不溜秋。”公司副總裁董慧軍說,“如今,用料不見料、用煤不見煤。皮帶機密封,外部皮帶通廊也密封,雙保險!”
3年前這家公司借助退城搬遷契機,在生態環境部門推動下,實現了生產鏈條全工序超低排放。
在“超低排放管控治”一體化平台,大屏幕上跳動著全廠1766個環境監測點實時數據。“就像給工廠裝上了‘環境心電圖’。”操作員石振波形象比喻,“任何一個點位排放異常,系統都會自動報警。”2023年底,冀南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被評定為環保績效A級企業。
A級,環保績效評級的最高等級,代表同行業環保治理最高水平。
武安市,因鋼而興,曾長期戴著“鋼鐵圍城”的黑帽子,空氣質量在全省排名墊底。如今,當地掀起“創A”綠色革命,帶動鋼鐵、焦化、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實現蛻變。
加速淘汰低效產能。12家在產鋼鐵企業的7座1000立方米以下高爐、9座100噸以下轉爐、1座80噸轉爐,全部關停拆除。
推動生產流程再造。“我們將長流程煉鋼轉型為低碳、節能的短流程煉鋼,噸鋼減少1.6噸二氧化碳、3噸固體廢棄物和75%污染物排放。”河北新武安鋼鐵集團鑫匯冶金有限公司環保部部長杜曉五說。
截至目前,武安市12家在產鋼鐵企業全部完成“創A”,當地重點行業A級企業達16家,佔行業總數的84%。
在推動“創A”基礎上,武安實施“靶向式”短板整治。因鋼企集中,武安一氧化碳排放基數大,成為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的短板。
為了攻克難題,他們到廣東、新疆等地借鑒先進經驗,邀請科技公司、華北理工大學等技術團隊,對符合催化氧化技術路線的燒結機實施減排改造。
“日減排約51噸!”2024年底,新金鋼鐵有限公司率先應用一氧化碳催化氧化深度治理新技術。“改造后,一氧化碳排放濃度從改造前約4200毫克/立方米降至約1500毫克/立方米。”公司環保部部長宋志華說。
2024年,武安市一氧化碳年均濃度為2.1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
藍天白雲漸成日常風景。2025年上半年,武安市PM2.5濃度37.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1.27%。優良天數為133天,優良天數比例達73.48%,同比增加30天,空氣質量創有監測以來歷史同期最優水平。
傍晚的武安洺湖公園,休閑健身的市民絡繹不絕。“現在帶著孫子出來玩,空氣清新,再也不用擔心灰塵了。”市民王建軍擦擦汗,指著天邊的晚霞說,“這天這景,放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夕陽映照下,遠處鋼廠的身影與武安城市天際線和諧共存,勾勒出一幅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相得益彰的嶄新畫卷。
湖北潛江構建全鏈條體系推動垃圾分類落地
變“要我分類”為“我要分類”
本報記者 范昊天
一大早,湖北潛江市泰豐街道棉原社區都市華府小區,居民鮑芳霞送女兒去上學,順道把頭天晚上分類好的幾袋垃圾帶下樓。
在智能回收箱前,她用手機掃碼啟動垃圾分類小程序,將快遞盒、飲料瓶投入箱內,系統自動稱重1.8公斤,手機到賬0.9元。隨后,她來到一旁的垃圾分類定時投放點,在引導員舒代英的引導下將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別投入相應的桶內,獲得積分2分,由引導員記錄在本子上。
“剛開始還不太習慣,現在我們全家人都很自覺。”鮑芳霞笑著說,從今年4月開始,小區居民可以通過預約保潔人員上門或者直接投放等方式,自行售賣可回收物,還可通過垃圾分類賺取積分,兌換獎品。除了傳統的4類垃圾,小區裡面還專門設置了建筑垃圾暫存點和大件垃圾暫存點。
潛江市今年5月印發《2025年潛江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明確持續抓好前端垃圾分類投放,居民小區按照有封閉式分類棚亭、有分類容器、有信息公示欄等“七有”標准配備垃圾分類設施。
“過去,一些地方垃圾分類落不了地,主要是和居民參與積極性不高,分類設施、體系不完善有關。”潛江市城管執法局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潛江通過硬件升級改善投放環境,解決居民“不願分”的顧慮﹔同時通過“積分兌換”等激勵機制,讓居民從分類中獲得實際收益,變“要我分類”為“我要分類”。
在園林街道三板橋社區御景豪庭小區,垃圾分類投放點旁的電子屏上實時滾動著居民積分排行榜。“以前扔垃圾就是順手的事,現在能換東西,大家都更認真了。”居民王阿姨說,社區與周邊超市、便利店合作設立“積分超市”,居民不僅能兌換洗衣液、抽紙、米面糧油等實物,還能兌換免費理發券等服務。
打通垃圾分類“最后一公裡”,還需構建全鏈條閉環管理體系。
走進位於潛江市生態循環產業園的潛江君集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隻見一輛輛餐廚垃圾轉運車開進園區,將垃圾倒進卸料倉,經過倉底螺旋提升、大雜篩分離、制漿分選等工序,最終實現水、油、渣的分離。“這個工廠今年1月投產運行,工廠每天處理餐廚垃圾超過60噸,目前,全市八成以上的餐廚垃圾都由我們收集處理。”公司總經理衛蔚然介紹,分離后的油脂進入油脂儲存罐回收,無機固渣送至垃圾焚燒廠焚燒,有機固渣賣給有資質的企業制作有機肥,廢水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放。
“我們採用市場化手段,引進相關經營主體,將全市120家大、中型餐飲店納入收運范疇,並安排專門車輛收集居民小區產生的廚余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有效避免‘混裝混運’問題。”潛江市城管執法局負責人說,今年1至8月,全市餐廚垃圾累計收運9295余噸,約為去年同期的2.5倍,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81.83%。
“要強化體系運行,全面加強科學管理,不斷健全全鏈條垃圾分類體系,加強信息化支撐和智慧賦能。”潛江市委書記葉楊表示,潛江正在建設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年底前布局200個智能回收箱,推動形成可回收物處置閉環。
重慶健全城市公園和綠道網絡體系
家門口的“綠色客廳”越來越多
本報記者 劉新吾
江風微涼,重慶市大渡口區大濱路綠道旁,64歲的王大爺正沿著長江邊的生態綠道慢跑。
“以前岸邊全是雜草亂石。”王大爺指著眼前的綠道說,“現在好了,道路平整,景色還美,每天來這鍛煉,整個人都神清氣爽!”
放眼望去,一條紅藍相間的彩色步道沿江蜿蜒,兩側藍花楹、五色梅等植物隨風搖曳,不時還有騎行者經過。
作為山城綠道網絡的重要一環,大濱路綠道的蛻變,是重慶綠道建設的生動寫照。像這樣的山城綠道,重慶已建成530公裡。它們如一條條綠色珠鏈,將公園綠地、濱水空間、人文景觀等有機串聯,逐步構建起“連通生態、連通文化、連通生活”的全域綠脈網絡。
綠色蛻變,不隻發生在江畔步道,更藏在街巷角落的“微更新”裡。大濱路綠道20多公裡外的高新區西永街道永興社區,原來蚊虫滋生的老舊小區閑置地塊,如今成為居民們拍手稱贊的口袋公園。
盡管佔地面積不大,但公園裡健身設施、休閑座椅、環形跑道等一應俱全。“原來沒地方運動,現在一下樓,就能打八段錦,累了還能跟鄰居們坐著聊聊天。”正在鍛煉的邱大姐豎起了大拇指。
通過“見縫插綠、留白增綠”等方式,重慶把城市邊角地轉化為市民家門口的“綠色客廳”。截至目前,已累計建成368個口袋公園,市民“推門見綠、移步入園、轉角遇美”的願景正逐漸成為現實。
“我們推進城市綠化,不僅是為了增綠,更是讓綠色空間變得可觀、可感、可親近,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重慶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增綠添園”“增花添彩”等專項行動,重慶持續拓展綠色空間,不斷完善服務功能,努力構建類型豐富、層次多樣的城市公園體系,實現生態效益與人居品質和諧統一。
每到周末,渝中區的珊瑚公園總是熱鬧非凡。開放草坪上,孩子們追逐風箏、奔跑嬉戲,幾處野餐墊上傳來歡聲笑語﹔不遠處,還有幾個年輕人抱著吉他,輕聲彈唱。
“公園不再只是看風景的地方,它兼具休閑、社交、文化等多種功能,成了人人能參與、能體驗的共享樂園。”渝中區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陳怡笑著說,自開放共享以來,珊瑚公園已舉辦非遺集市、文藝演出、自然觀鳥等各類活動超百場。
值得一提的是,公園還專門增設休閑驛站,配備自助販賣機、共享充電設備、免費直飲溫水及休息桌椅,一站式滿足市民多樣化需求。
如今,重慶235座城市公園、356處共享點位向市民開放,涵蓋草坪露營、運動健身、文化展演、技能培訓等多樣化功能,讓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市民都能參與其中,在傳承城市文化、涵養市民精神的同時,切實增強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歸屬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9日 1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