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我黨抗戰時期戰爭動員的成功實踐與啟示

鄧一非 郭志普 張曉冰

2025年09月06日09:12    來源:中國軍網222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民族眾志成城奮勇抗戰的偉大勝利。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以目標明確的動員方針、正確有力的動員策略、靈活高效的動員方式,建立起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彰顯卓越的戰爭動員能力,形成了全面抗戰、全民抗戰、團結抗戰的局面。這一成功的戰爭動員實踐,是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重要體現,是彪炳中外戰爭史的光輝篇章,對思考探索現代戰爭條件下國防動員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政治動員和思想動員相融合

政治動員是戰爭動員的核心,對贏得戰爭起著全局指導、方向引領的關鍵作用。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擔負起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圍繞推動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全民族抗戰,進行了強有力的戰爭政治動員。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共中央接連發表宣言、決議、告全國同胞書等,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提出“以武裝民眾的民族革命戰爭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明確提出爭取一切力量,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七七事變后,在洛川會議上中共中央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全國軍事總動員、全國人民總動員等,推動形成了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歷史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政治主張,確立了抗戰政治動員的基本方針和基本方略。

思想動員是戰爭動員的重要基礎,是實施政治動員的必要途徑和有力保証。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為鞏固發展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把戰爭的政治動員,變成經常的運動”,進行了廣泛深入、成效顯著的思想動員。在中國共產黨思想動員感召下,1935年“一二九”運動,高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高潮的到來。1937年8月,毛澤東同志發表《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是全國性抗戰伊始,為推動執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而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思想動員。1938年6月,毛澤東同志發表《論持久戰》,系統闡明了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文獻,有力駁斥了“亡國論”“速勝論”,為深入開展抗戰政治動員和思想動員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正是深入持續的思想動員,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團結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全民族抗戰奠定了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

“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對國防動員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決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把發揮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貫穿於國防動員全領域、全過程和各環節,積極探索現代戰爭條件下政治動員、思想動員的新策略新模式。

民眾動員和軍隊動員相結合

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著名論斷,並強調,“什麼是政治動員?首先是把戰爭的政治目的告訴軍隊和人民。必須使每個士兵每個人民都明白為什麼要打仗,打仗和他們有什麼關系。”中國共產黨在這場關乎民族國家存亡的反侵略戰爭中,把動員人民視為戰爭動員的重中之重,堅持民眾動員和軍隊動員相結合,讓人民戰爭登上了廣闊的歷史舞台,推動形成了全民族抗戰的歷史洪流。針對被分割在抗日根據地、國統區和日偽佔領區的人民群眾,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和教育動員民眾,凝聚抵御外侮、救亡圖存的共同意志,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男女老少齊動員,全體中華兒女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場偉大斗爭中,用血肉筑起抵御侵略者的鋼鐵長城。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民眾動員,堪稱戰爭動員的經典范例,用事實印証了“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動員,突出體現在對紅軍的改編和開辟敵后戰場。1937年七七事變后,為維護團結抗戰的大局,中國共產黨主動將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這不僅是軍事上的重大調整,也是對軍隊深刻的戰爭動員,形成了國共兩黨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局面。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開辟了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四大敵后戰場,創建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晉西南及山東等抗日根據地,各抗日根據地建立和健全動員委員會,放手發動群眾,組織和武裝群眾,普遍建立了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堅持敵后戰場鉗制和殲滅日軍大量兵力,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百團大戰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採用一整套正確的戰略戰術,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廣泛開展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游擊戰的戰術戰法,使猖獗一時的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钱柜娱乐app:大海之中。1943年,陝甘寧邊區興起的“擁軍優屬,擁政愛民”運動,得到全國各抗日根據地廣泛響應和積極推廣,這是黨領導廣大軍民團結一心、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創舉。實踐深刻表明,“政治上動員軍民的問題實在太重要了”,沒有這一點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勝利。

兵民是勝利之本。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這是戰爭動員的根本依據和關鍵所在。新時代國防動員必須著眼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獨特優勢和整體威力,不斷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創新發展人民戰爭戰略戰術,構建打仗型國防動員新格局,提高參戰援戰保戰能力,匯聚強國強軍、打贏制勝的強大力量。

軍工動員和生產動員相配合

戰爭離不開武器裝備、物資供給的支撐。中國共產黨針對抗日根據地異常艱難的戰爭環境,在戰爭經濟動員上突出軍工動員和生產動員相配合,有力克服武器缺乏、物資補充不足的嚴重困難,為開展敵后抗戰提供了急需必需的物質保障。

為適應發展壯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軍工動員。1937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一封電報中指示:“我們必須在一年內增加步槍一萬支,主要方法是自己制造”。1938年10月,中共中央明確,每個游擊戰爭根據地都必須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制彈藥、步槍、手榴彈的程度,使游擊戰爭無軍火缺乏之虞。中央軍委成立軍事工業局,八路軍和新四軍相繼成立軍工部,創建黃崖洞、茅屋等一批兵工廠,創辦培養軍工技術骨干的“太行工業學校”,並不斷增加對軍工的人力、物力投入,推動槍械技術、冶金技術和化學技術的發展,設計研制出“八一式”步槍和迫擊炮、擲彈筒等武器,開啟軍工批量生產新歷程。當時,由於抗日根據地還不能生產鋼材,就廣泛發動軍民拆運鐵軌、收集廢鐵,以滿足制造武器所需。同時,廣泛開展群眾性熬硝運動,以滿足制造火藥的大量需求。到1945年初,各根據地共有大小兵工廠134個,共生產手榴彈450萬枚、地雷20萬個、子彈800萬發、槍械1萬多支、槍榴筒和擲彈筒6000多個、迫擊炮9000多門。由簡單修械發展到以制造武器彈藥為主,滿足了抗日軍民對武器彈藥的需求,成效斐然的軍工動員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建設獨立自主、自給自足的經濟。1939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生產動員大會上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響應黨中央號召,陝甘寧邊區和各敵后抗日根據地相繼掀起軍民大生產運動,制定“統一領導,分散經營”、軍民兼顧、厲行節約等一系列方針政策,中央和邊區各級領導干部模范帶頭,黨政機關、部隊、學校普遍參加,軍民一體,上下一心,開墾荒地、種糧種菜、喂豬養羊、紡線織布、縫衣做鞋,人人為發展生產貢獻力量,涌現出三五九旅以及吳滿有、趙佔魁、楊步浩、郭鳳英等典型。到1943年大生產運動進入高潮階段,根據地糧食和生活日用品已全部或大部自給。這一大規模生產自救運動,為鞏固抗日政權、支持敵后抗戰、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培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打了一場值得稱道的“經濟戰”。

打仗就是打經濟實力,軍事上的勝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上的支撐力度。必須針對現代戰爭高技術、高強度、高消耗的特征,深刻把握戰爭經濟動員的發展趨勢,著眼把綜合國力特別是國民經濟實力、現代化生產能力轉化為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實力,加強軍事需求和國防動員供給對接,提高國防經濟動員的體系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增強打贏未來戰爭的經濟潛能。

社會動員和文化動員相契合

社會動員主要是整合社會資源,促使社會成員形成支持戰爭的統一意志和行動。文化動員重在發揮文化的特有功能和優勢而增強戰爭動員的成效。毛澤東同志強調,動員群眾有效的方法“不是將政治綱領背誦給老百姓聽,這樣的背誦是沒有人聽的”,而是“靠口說,靠傳單布告,靠報紙書冊,靠戲劇電影,靠學校,靠民眾團體,靠干部人員。”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積極開展最廣泛的社會動員,並注重運用多種形式展開文化動員,使抗戰動員更加深入人心,產生強烈的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借助政治地位合法化的契機,迅速恢復和加強被破壞的宣傳機構和隊伍,在國統區設立承擔一定宣傳職能的八路軍辦事處,開辦發行《新華日報》《救亡日報》《抗日》《群眾》等報刊,1940年12月延安新華廣播電台開播,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擴大黨在社會各界的影響力,激發全民抗戰意志,堅定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有計劃、有目標的輿論宣傳成為社會動員的有力武器,當時吸引一大批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奔赴延安。在各抗日根據地,通過創辦報刊、散發傳單、張貼標語、出牆報、畫壁畫、放幻燈、講時事等形式,大張旗鼓開展抗日宣傳活動,“不放鬆一刻工夫一個機會去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形成了廣泛而深入的社會動員態勢,抗日根據地軍民抗戰熱情高漲,使敵后戰場逐步上升為抗日主戰場。

中國共產黨在文化戰線領導了波瀾壯闊的抗戰文化運動,宣傳文化隊伍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廣大文藝工作者響應黨的號召,深入前線、農村,創作了大量反映抗戰現實、鼓舞斗志的優秀作品。《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擊隊歌》等歌曲,《放下你的鞭子》《白毛女》《兄妹開荒》等劇目,《延安與八路軍》《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等電影,《小二黑結婚》《荷花澱》等文學作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抗戰精神,是以藝術的方式進行的富於感染力的戰爭動員,彰顯了“文化抗戰”的獨特優勢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戰爭動員以勝戰為目的,具有時代性、綜合性、創新性的特征。新時代國防動員必須創新發展實現路徑和形式,為社會動員、文化動員注入新的“時代元素”,推動動員領域向科技動員、認知動員、數智動員、媒介動員延伸拓展,匯聚一切為戰所用的力量,形成多域多能的國防動員能力。

(責編:任佳暉、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